人文勇气和文本困惑作文
前捷克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总是在寻找意义的岛屿”。如果找不到意义那我们也就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对于文化更要找到它的意义。
上周五有幸去听了一场余秋雨老师关于文化的讲座,给我的感受颇深。根据余老师对于文化的定义“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不能看出余老师是提倡依仗全民的力量来提升我们文化的感染力。近年来逐渐造成人们对于文化的漠视,有很多原因。但是我觉得保护建立在尊重上面,尊重建立在热爱上面,而热爱则建立在认识上面。只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热爱,尊重,进而保护。依次来看,寻找文化的意义是件十分必要的事。我们文化中的哪一点能够打动我们的下一代,打动国际友人,能够让我们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余老师的讲座中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勇气和文本的困惑。”人文勇气,又可称之为人文关怀。依稀记得龙应台先生在给台大的学生一次讲演中提到“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文学使你‘看见’。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出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文学依照余先生以人文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定义,那么可以看出文学的主体是人,和实践的主体是人一样,离开了人谈文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中国缺少人文关怀,但是依我看我们不缺少感动。也许是因为感动不需要我们负出什么代价。感动过后我们依然会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苦难暗 ……此处隐藏215个字……简单,一个微笑,一扇开着的窗。
孔子曾经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在文革时期大喊,打倒孔家店,但是这句话对我们的认知依然有很深的影响。这既是对所谓文化的一种敬仰态度和心理。对文化知识抱有过分得热情,记忆的能力逐渐增强而创新的能力逐渐衰退。这也就是文本的困惑,先暂且把它理解成为,文本的盲目崇拜。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或者是更久之前,就已经现在一种文本的困惑里面。古人写在书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古文化,也不一定是文化。文化的重心应转移到原生态和非物质层面上来。中国的民间文化和官方文化相去甚远。《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能单纯的把官方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当成文化。这就出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对于文化的价值判断。
可以说面对书架上繁多的书籍怎样选择就成为了一个问题。现在社会可以称之为知识爆炸的'社会,但是我们不能成为爆炸的牺牲品。好的作品多的很多也未必是一种好的现象。片面的强调阅读是无意义的。盲目的去推崇一种文化现象是无意义的。去打造典型。把文化概念化,用不存在的人或作品去打造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灵魂去吸引下一代。作家作者学者这些人只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存在的,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用打造典型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是一种不明志的选择,这点我不想过多的谈论。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和谐是中国文化送给全世界的礼物”。文化是作为和解的手段旗帜存在的。翻看中国的历史,很快会发现中国不是好战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不会支持我们的士兵远征。我们不能允许任何恶意传播中国“威胁论”的行为的出现。文化是纷乱社会的一种定力。只有真正的找到意义的岛屿,才能是文化扎下根。不要陷入文本的困惑中,不要丧失人文的关怀。